打坐是大家最常看到的修行方式,這點在東西方或是不同教派的修行者都一樣,到最後都是"靜坐",可是大家表面上都是在靜坐,那靜坐到底在坐什麼呢?他們靜坐時又在想些什麼或是做什麼呢?


 



一般在靜坐的時候,不論是不是靈修者都應該請護法,坐下來的時候,在心裡頭默念"弟子XXX在這裡靜坐,恭請諸佛菩薩加持護法",如果是靈修者已經知道自己的靈主了,一樣在心裡恭請自己的靈主護持。這是一定要的步驟,只是很多人都忽略了,如果沒遇到無形的干擾那還好,要是附近有無形的朋友在,那你就好玩了,除非本靈很強,不然只能任祂們宰割。


  


而靈修者在靜坐的時候,是不是也跟一般禪坐一樣在觀""呢?基本上觀空是色身的修法,只能得解脫道,沒辦法得到般若(智慧),只能觀到生命的空性,無法得到整個法界的實相,而這些"靈修者"早就已經修得了,而這樣子的修行內涵目前根本不適合靈修者,因為觀"空"是在修行的最後步驟才能有所成就,整個法界的實相都還不能了解透徹,就想觀"空"成佛,那是緣木求魚,所以目前靈修者在靜坐時該做的事是不斷的思考,不斷的跟自己的本靈溝通,不斷的跟自己的靈主請教法門,另一方面提高自己的"氣",讓自己的本靈不斷的成長,這個階段要一直到真正的靈體合一為止。







等到靈體合一之後,因為累世所修得法門都已經回憶起了,這時才是真正開始觀空的時候,這時候的"空",不是之前的生命實相的空,而是更進一步觀整個法界實相的空,二者的差別,簡單來說就是,生命實相的空只是世間智,只存在於色身跟地球上,而整個法界實相則包含地球、銀河、宇宙等等所以一切的出世間智。而出世間智才是真正的般若,才是真正修行的目的。


 



禪七都是教大家要放下妄想,要一念不生,當坐到一念不起,證得離念靈知心時,就是開悟了,換句話說,就是入定越久,悟道的境界越高,所以在打坐的時候就是要觀空,因此教了很多觀"空"的法門,數息法、觀鼻、觀心法、內觀、不淨觀等等,都是要不起妄想的法門。舉例說明,如果沒背過九九乘法表,怎麼會算數,怎麼會乘除,怎麼會代數,更不用說之後的微積分,如果什麼都放空就可以得到智慧,那我們應該不用受教育了,上學校就學打坐就好了。對於要修什麼都不知道、該修什麼都不知道,對於整個法界的實相一點疑情都沒有,怎麼修呢?


  


當年釋迦牟尼佛因有感於人生,生老病死苦,苦多樂少,而在菩提樹下結跏跌坐,苦思離苦得樂法門,而事實上那也是外道六師修行的目的,而佛陀早年也都修學過這些外道六師的法門,而當佛陀悟道人生實相,離苦得樂之法後,還是繼續苦思參究整個法界的實相,以及為什麼要生死輪迴,在生死輪迴之外又存在什麼呢?佛陀是苦思參究悟道的,而不是靜坐觀空一念不起悟道的。 就像『雜阿含經』卷十二‧二八七經──(大正藏編號)說:【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言: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


 







所以修行的初期應該是,對於所有一切生命的實相都要有疑情,應該先要有所懷疑才能成長吧,如果所有的答案都是別人告訴你的,自己都沒有思想,沒有參究,沒有實證,怎麼修道呢?所以修行初期最重要的事,就是要不斷的思考,對於所有一切都要先存疑,然後去思考去參究,但是也不能自讚毀他,貢高我慢,認為自己悟道的境界就是正確的,就是正法,這時候還是要從善知識,還有佛陀所傳下來的經典去印證,所以為什麼一定要看看"楞伽經",還有其他唯識的經典等等,不然可能誤入魔道還不自覺。


 



那什麼時候才是觀空的時機呢?等到確實悟道後,一切法界實相都了解了,就可以、也才可以閉關自修了,就像達摩祖師一樣面壁九年,這時候的境界就完全不一樣了,入定、元神出竅,遨遊整的法界,去找佛陀印證整個法界實相。是不是一定修行那麼多年才能到達這種境界呢?那到也不一定,就靈修而言,靈修得法的話,一切都很快,人家是苦修,靈修是跳著修,因為累世真的都修過了,只要找回累世的記憶後,接著下去繼續修行既可,所以靈修法門反而一開始就教大家要靜坐,因為一開始就是要先找回自己累世的記憶。所以修行分兩種,參禪是要不斷的思考,就像日本道元禪師在其《正法眼藏──三昧王三昧》中寫到


先師古佛云:" 參禪者, 身心脫落也。只管打坐始得。不要燒香、禮拜、念佛、修懺、看經。"



而靈修是不斷的靜坐
,而靜坐不是在比賽耐力,不是在比賽誰坐得比較久,而是該坐的時候坐,該起來的時候就起來,而不是一定坐很久的時間才叫靜坐,這才是自在法門。

 


更新日期:97/10/1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隨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