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人的成長階段而言,在剛學會開口說話,到接受教育前的這一段時間,是人類最常問為什麼的階段,因為兒童沒有先入為主的既有觀念,在還沒有受到現在教育的知識約束下,反而是天馬行空似的隨思想自由發展。
在兒童的世界裡,充滿著好奇與未知,所以任何事物在他們眼裡都可以是問題,譬如說:
1、為什麼鳥會飛?
2、為什麼狗就不會飛?
3、為什麼貓咪就不會汪汪叫?
4、為什麼天空是藍的?
5、為什麼人會生病?
6、為什麼人要吃飯?
7、為什麼人會死掉?
、、、、、、、
有時候大家會覺得童言童語真是可愛,而有時候會覺得這孩子還真是早熟,問的問題還蠻有哲理的,但常常是他們無意間剛好問到讓大人也覺得深澳的問題而已。
而面對兒童的任何問題,最不好的回答就是,小孩子不要問那麼多,就像台語說的:"小孩子有耳無嘴"。這會直接扼殺兒童的想像力與發掘問題的基本能力。
但如果要認真回答,那會出現兩個難題,
1、儘管是兒童的童言童語,但有時候他們的問題就連大人也不了解,畢竟每個人的專長都不一樣,更何況任何學術都還在發展中,即使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真理,說不定哪一天又被推翻了呢。那我們對於自己也不熟悉的項目又該如何回答呢?
2、有時候我們可能只知道很基本的部分,但即使是很基礎的知識,我們又如何讓一個小朋友在沒有受過相關教育訓練下,能了解我們所說的呢?
人的成長也是來自於這個很重要的階段,"常問為什麼",如果世界上都沒有人問為什麼人不會飛,那很可能沒有人會去研究要怎樣讓人即使本身是不可能飛卻可以藉由外力翱翔天空。
而這能力在接受教育之後,會慢慢消耗殆盡,尤其是在早期填鴨式的教育下,人類學會了接受,而忘了該質疑,忘了要問為什麼?
還好現在的教育已經離填鴨式的教育好遠了,其使不能令所有人滿意,但至少大部分人都可以接受。
話說回來,修道也是如此,修道還是普遍存在填鴨式的教育方式,這樣說一定有很多人不同意,但事實上,任何修道的經典,都是古人的智慧結晶,都是經由無數人檢驗過的,而且修道一脈相傳,是要學習祖師爺的教誨,而不是推翻他們,所以這樣看起來像不像在填鴨呢?
以上那段似是而非的言論,千萬不要當真。因為在修道的過程中,我們閱讀祖師爺的經典時,除了一昧的接受外,還是需要常常保持為什麼的觀念,就像上一篇所寫的,為什麼祖師爺要這樣寫,為什麼我沒有相同的修為,還是程度上不足以了解祖師爺所寫,更重要的是,說不定祖師爺也可能寫錯呢?
不要說不可能喔,任何權威都可能被推翻,沒有道理即使經過無數人檢驗的經典還會出錯。
舉例來說,很多人認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在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佛教的論述,但這句話還是有很多人不能認同,個人也是,因為與我的經驗完全違背,要我認同這句話真的很難,且很多人都說這出自於華嚴經,可是在網路上找不到華嚴經有記載這段話。反而找到一篇很有趣的文章【「同圓種智」略考高明道】,請大家自行參閱。
而這是不是個案呢?當然不是,如果認真去找,很多大家熟知的修道概念跟本就是謬傳,這也是我們需要常問為什麼的主因之一,千萬不要被經典二字嚇到的。
修道的成長力道一部份還是來自於我們本身的疑惑,當我們能發掘問題,才有機會得到這問題的解答。而當我們是處於發問的一方,但回答的一方有時候會因為我們的程度相距太遠,無法用言語讓我們知曉,而我們是否可以察覺到這一點。這已是另一個課題了。
所以當我們直接向諸佛菩薩問問題時,在得不到回答時,也千萬不要訝異,有時候是不該讓我們知道,有時候是我們的程度還不能理解,如此而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