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的哲學發展上,出現過,"知易行難"、"先知後行"、"知行合一"、"知難行易"等等。古聖先賢的智慧非我們凡夫所能及,所以有人說,中國的思想早在千年前百花爭鳴後達到極致,後人只能在千年前古人的智慧結晶上,增添注解而已,很難再超越古人的智慧。 別的不說,就東方的兩大宗教而言,其主要經典都是數千年就已完備,後來的各祖師大德只能在前人的經典上,加註自己的心得而已,不能超越前人,譬如說,道家的道德經是經典的經典,學道人必看,而且要有所成,還必須要有深刻的體悟才行,而老子之後很久,才又有莊子的南華經與列子的沖虛經問世,且這些經典也是在道德經的基礎上所延伸,而不能牴觸或是反駁道德經。 佛教也是如此,一部部的經典,環環相扣,並由諸佛菩薩加持注解補充,以使整個佛教的思想更加完備,所以佛藏與道藏會隨著朝代的興替也跟著增減,但其中心思想永遠不變,都是數千年的老子與佛陀的思想所一脈相傳。 回到主題來說,知易行難,因為我們是要談論"道",所以題目應該是:知"道"易、行"道"難。 就修行而言,要知道"道"真的很簡單,只要我們讀對經典,再多看幾本祖師爺的註解,融會貫通之後,不要自己胡思亂想,自己胡亂解讀經典,大概就可以知道"道"了。 因為佛、道的主要經典都很精簡,且言簡意賅、微言大義,話不在多,切中即可,所以我們只要真正知道道德經在說什麼,就可以知道道家的精髓,而佛教的心經與金剛經也是如此。 事情就是如此簡單,只要讀熟這幾本經典,就可以知道佛、道的精髓,也可以與一般人談論道,且說得頭頭是道,不會被人抓到語病,說不定還能得到眾多人的認可。 別的不說,在網路上就可以看到很多了,尤其是在關於宗教的論壇,還是奇摩知識等,只要在回答別人的問題,或是詮釋自己的看法時,只要不偏離這些經典,基本上就不會出現很大的把柄讓別人抓包。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可以在網路上回答別人問題的主因,只要文筆夠好,思路清晰,字句通順,只要花點時間,就可以在網路上與別人談論宗教的議題,至於能談的多深入,還是要看個人對於這些經典的體悟到哪,但基本的皮毛是很容易就可以建立。 這就是知"道"易,看過道德經、南華經、沖虛經就可以與一般人談論道家的思想。而佛教的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看過之後,也可以對於佛教有基本正確的認知,止其他人談論也不會出現重大的語病。 所以對於修道而言,正確的知見是很容易就可以建立,因為這知見不在於多,不是要看過很多文章才能建立,而是要讀對經典,但還是很多修行者停留在這一步,很多時候是自己想太多,認為修行就是要讀很多很多經典才行。 但對於修行而言,真正困難的是在於行"道"難,難就難在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有跟老子、佛陀一樣的體悟,因為老子跟佛陀都一樣,方法都沒有說,也不能說都沒有說,而是說都沒有明說,沒有很明確的告訴大家該怎麼做,才能像他們有一樣的境界,這樣說回來說,師傅老是留一手,算是我國自古以來就開始的優良傳統了喔。這是玩笑話,千萬不要當真。 任何宗教要傳承,或是說任何學派要能傳承,都必須要有出色的弟子才有可能,老子有尹喜、佛陀有十大弟子、孔子有七十二賢人,基督有十二門徒等等。 而知名的六祖壇經:"、、、、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密證,千萬有餘。汝當闡揚,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得。聽吾偈曰: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為什麼明道者多,行道者少,因為知易行難。又為什麼一花開五葉,因為沒有一個明確的法門,且各祖師爺都太聰慧了,都有自己的一套,才會花開五葉,不然同一個老師教出來的學生,怎麼傳承的方式都太不一樣,這也是為什麼各宗教之後又會細分成很多門派的主要因素。 沒有明確的傳承法門,這還不是最大的問題,如果是拜師門下,盡得一門之真傳,那也可行,因為每個門派都有其明確可行的法門,如果各門派也沒有明確的法門,那個門派也沒有存在的可能。所以投身各門派之下,至少可以避免一部分的知易行難。 真正知易行難的,是自學自修、自行摸索的修道者,說真的,這部分的修道者還真不少,尤其是靈修者更多,會產生這現象,主要是大家都受過教育,大都識字,而且經典、註解隨處可得。而且靈修者很多也都是自己啟靈,在拜師無門下,不得已只能自修。 且投師門下,在有人帶領下,是可以減少自行摸索的時間,但相對的,需要付出很多時間,畢竟有事弟子服其勞,任何團體生活都有很多生活瑣事需要有人處理,很多人就是不想那麼麻煩,所以選擇自修。 真正知易行難的是這部分,就像前面說的,知"道"易,也正因為太容易,會使很多自修者產生信心,認為他們也可以自己摸索出一條可行的法門出來。可是這法門是不是真的可行,誰知道?畢竟自修者,都是自己說的說,不需要別人的認可與印證。自己說可以就好了。 而有師門傳承者就可以一帆風順了嗎?那也不一定,因為每個人的資質不同,悟性不同,同樣的老師也不可能指導出一樣的弟子。更何況現在的宗教亂象在於,連老師都不知道這法門可不可行了,那門下的弟子又該怎麼辦呢? 在"修行的本質"一文中,其實要表達的也是這個。行"道"難,因為很多自修者的用心處,根本就用錯方向了,本來修行是該往內尋,這屬於知"道"易,但偏偏所使用的修道方法都是往外求,這就是一種行"道"難,難在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真是難難難。
- Aug 18 Thu 2011 06:23
知易行難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