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icexml


修行的大眾好像有一種認知就是說,修得好不好,用說的沒有用,死的時候就知道了,這句話基本上沒有錯,只是一般修行大眾以為,等到死亡來臨的時候,看看本靈去哪裡就知道修的好不好了,事實上,修得好的得道者是可以自己預知或是決定死亡的時間的。


 



譬如說"廣欽"老和尚在死亡前幾天就預告他要圓寂了,所以很多信徒都聚集在高雄妙通寺等老和尚圓寂。老和尚目不識丁,開示都是簡單淺白,不依經解義,用自身來證明學佛跟佛學是不一樣的,所以很多修行者都稱老和尚這輩子最大的功德就是死的很漂亮,以身示現,開悟得道者的風範。


  


相同的例子還有,高雄路竹龍發堂的"釋開豐"老和尚,早在圓寂前十年就跟現任主持心善法師說了,而心善法師一直跪地磕頭懇求老和尚怎麼忍心放下他們還有龍發堂,老和尚不忍,只好答應繼續答應駐世十年,十年一到就圓寂了,圓寂前指示坐缸六年塑金身繼續保護龍發堂,後來因故提前三年開缸,目前金身就在龍發堂大殿,每次一想到老和尚的行誼,真是令人感動欽佩,裡面六百多名,每天都要吃三餐,又沒有大財團供養,只靠兩位法師苦苦支撐,真是令人讚嘆。


 






其實歷史上坐脫立亡者,在歷代高僧傳或是禪宗公案裡面記載的相當多,但是坐脫立亡也不是修行的終點,節錄一段公案如下:就連坐脫立亡了,還被調侃一下。


九峰虔在石霜作侍者,霜遷化後,眾欲請堂中首座接續住持,峰不肯,乃云:『待某甲問過,若會先師意,如先師侍奉。』遂問:『先師道「休去歇去•一念萬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廟香爐去•一條白練去」,其餘則不問,如何是一條白練去?』座曰:『這箇祇是明一色邊事。』峰曰:『元來未會先師意在。』座曰:『你不肯我那?』座乃焚香云:『我若不會先師意,香煙起處,脫去不得。』言訖,便脫去。峰乃撫其背曰:『坐脫立亡則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


 



當人明心見性悟道以後,當繼續精進,悟後啟修,精研自身的自性佛、本靈,當可以看看成唯識論,楞伽經,六祖壇經,達摩祖師的四行觀,三祖的信心銘,四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五祖的最上乘論等等,都是直指真心的著作,但是如果沒有起悟,只能望文解義,唯有真正的開悟之人,才能得到真傳。這才是祖師大德,為什麼不留文字後,還是都會留下一本著作的主因,就是為了讓大眾"悟後啟修"之用。


  


但是,在回頭看看"廣欽"及"釋開豐"兩位老和尚,一個目不識丁,一個負責照料身心有疾的人,怎麼會有時間在那些經書呢?這時候重點就出來了,那些經書都是大師們的心得報告,得道經歷,事實上修行只有一個重點,"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這點不是任何經文上,看再多的經文,背得滾瓜爛熟,說得頭頭是道,解釋得有條不紊,那些都只是"解悟",解釋開悟的境界,一點修為功德也沒有。"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 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蘸乾洞庭湖"


更新日期:98年02月09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隨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