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voicexml

對於靈修有興趣者,可以簡約成兩類:"旁觀者"與"參與者"。


 


靈修旁觀者顧名思義,就是說,對於靈修有相當程度的興趣,覺得很好奇,很想看看靈修到底是什麼,靈修可以做什麼,也喜歡看關於靈修的文章,更喜歡看別人的經驗分享,有時候也會發表自己對於靈修的看法等等。 


 


靈修參與者則是對於靈修有實務經驗,並且實際參與靈修的修行行列,甚至於可以幫忙處理別人的一些事等等。 


 


相較於旁觀者而言,參與者需要的相關條件限制比較多,對於靈修而言,旁觀者與參與者的最大差異就是啟靈與否? 


 


這差異性,造成了旁觀者與參與者對於靈修的看法兩極,對於旁觀者而言,因為缺少了很重要的實務經驗,所以只能就自己的所見所聞,再加上個人的主觀意見,來詮釋靈修這件事,有時候可以一語中的,但有時候卻是連靈修的邊都沾不上,差距太大。 


 


參與者,因為多了相關的實務經驗,多了一份可以驗證的能力,對於靈修的看法,至少多了一份真實性,可以洞悉其中的要領,而非只是管中窺豹而已。 


 


正是這份差異性,當我們在看一些關於靈修的文章時,所產生的看法十分有趣。 


 


旁觀者對於這些關於靈修的文章,有劇情、有案例越熱鬧越有趣的文章,因為很適合他們的胃口,附和他們對於靈修的期望,所以旁觀者對於這些文章的評價特別好,這就像是外行看熱鬧一樣,越熱鬧的文章越好看。


 


但對於參與者而言,那可就不一定了,參與者有實務經驗,可以很容易從自己靈修的經驗上,來驗證這些文章的內容,那一部分是作者自己添加上去的,而那一部分又是真實可行的,這就像是內行人看門道。 


 


所以有時候旁觀者所欣賞的文章,在參與者眼中卻覺得這文章完全沒有提到重點,可以看出作者根本不了解,只是從自己的看法而非從實務上來說。這點在旁觀者所寫的文章中特別明顯,在一旁觀看與實際參與操作是完全兩回事。 


 


而是不是真的有門道在於,這文章是不是作者自己所寫的,還是經由代筆者所加工寫出來的。真正是作者的真實經驗,那寫出來的文章,可以看出相關的脈絡,但經由代筆者藝術加工所寫出來的文章,很容易看到重點部分不是那麼明確,只剩下代筆者自己的看法而已。 


 


對於關於靈修的文章也是如此,如果是靈修參與者,應該常常參閱其他參與者的文章,而非把注意力放在旁觀者所寫的文章,有時候反而會誤導自己。 


 


而且對於其他參與者的文章,其文章內容必須是可以檢驗的,而在能力的展現上也當屬可行才是,舉例來說,當其他參與者在文章中有提到,我們所沒有的能力時,我們可以思考一下,這能力是不是個人所專屬的,還是可以經由修練習得,如果是個人所專屬,那這能力是不是並非靈修而得,而是經由其他管道而來。 


 


假使這能力是可以經由修練習得,那是不是我們可以無師自通,還是必須請其他師兄姐指點,進而習得,這也是我們在看其他靈修參與者的文章時的重點,可以學習到很多關於靈修的知見與技巧。 


 


這也是旁觀者注定只能看熱鬧的主因之一,就像我們看了一堆關於美食料理的節目,也不能幫助我們成為大廚,只有在電視面前流口水的份。


 


而參與者卻可以在這裡面學到一些東西,就像上面所說的美食料理節目好了,假使我們對於實物料理本來就有一定的能力,那看這些美食節目,對我們的料理能力當然會有幫助。


 


一樣是看美食料理節目,一般人只是看熱鬧的份,但有人卻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料理的技巧,其中的差異就在於自己本身是不是具有料理食物的基本能力。


 


而靈修也是如此,旁觀者與參與者的差異就如天壤之別。 


 


建議對於靈修有興趣的靈修者,與其在一旁當看熱鬧的旁觀者,還不如早一步進入靈修的領域,成為真正的靈修參與者。這樣對於靈修而言,才不會像是隔靴搔癢一樣,抓不到靈修的精髓,只有在一旁流口水的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隨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