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icexml



這有點老生常談,因為很多人都講過了,在部落格的文章中也一再提過,只是有時候大家還是會有所疏忽,在專談修行的文章中,卻一再說出與修行完全南轅北轍的話語,通常我們會說這是不如法。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修行的本質就在此。所有關於修行的經典,完全不離此,全部都是在談自我的本性。佛教如此,道教也是如此,也可以說修行是條孤獨的路也不為過。到這裡大家都可以理解,也很容易理解。


 


但真正會搞混大家的,或者是說大家最容易疏忽的關鍵點也是在此,在談論修行的時候,把與自性無關的人、事、物都參雜進來,然後告訴大家這些人、事、物就是修行。事實上,這些與真正的修行完全無關,只是不知道又有多少人認知道這一點。


 


要舉例子的話,族繁不及備載,很多書局可以看到討論修行的書籍,就常犯這錯誤,他們會說,修行就是對人和善,對家庭負責,孝順長輩,要說好話,要有愛,要慈悲等,把為人處事的道理拿來套在修行上,而認為這些為人處事的原則就是修行。


 


真正的修行只在於個人,只在於個人的自性上,凡在此自性外的一切事物,一切人際關係,一切待人處事,一切所有的美德,只要是與別人作用所產生的,那就與真正的修行無關,做好這些也與修行無關,更不用顛倒說這些就修行。


 


數千年來,歷代修行者著作關於修行的文章,汗牛充棟,其中能成為經典,備受後人推崇的,都有一個特性,那就是一定會談到自性,有些根本只談自性,而沒有上面所提的那些謬誤,不會把與自性無關其他事物當成修行來談,這也是為什麼這些書籍會成為經典的原因,而其他書籍會被歷史所淘汰的原因,主要還是不如法,而無法得到後人的認同,自然而言就消失了。


 


因為這篇文章主要是要說此類文章之謬,所以有必要再說仔細一點,不然還是有很多人會在這一點打轉。 當我們看到一篇關於修行好的文章,必須要有些特色,一定會談到自性,而其實踐方式也只有自性,就如同觀音圓通法門的返聞聞自性,禪宗的佛性不從心外得,還有上面所貼的人人有個靈山塔等等,都只談自性的修持,而不談其他與修行無關的事物。


 


這也告訴而我們,如法與不如法的差異,我們可以這樣子說,凡是談論到修行的文章,其實踐的方式不是出自於自性,而於心外求法,那就是不如法,基本上無論此人的名氣有多大,大家自己都可以判別出此人對於修行是不是真的了解,這點也可以在適用於在書局看到關於修行的書籍,值不值得閱讀的一個標準。甚至於在網路上流傳的文章也是如此。


 


如果大家可以認同修行就是自性,就是內求自我,而非外求,那至少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少看了很多不如法的書籍。


 


如果有人說,做人要厚道,那是好話一句。但如果有人說,什麼才是修行,修行就是做人要厚道,那就是不如法。


 


如果有人說,要孝順父母,這樣當然是最好,人必須要盡孝道。但如果有人說,什麼才是修行,修行就是要孝順父母,那就是不如法。


 


如果有人說,做人要謙卑,才不會顯得趾高氣昂。但如果有人說,什麼才是修行,修行就是要謙卑,那就是不如法。


 


大家可以自己畫兩個同心圓,小的同心圓裡面代表著我們的自性、我們的靈,大的同心圓外面代表者不屬與我們本身的其他人事物。


 


然後在小的同心圓項內畫上幾個箭號向圓心,這代表我們自我的修持。


 


之後在小的同心圓與大的同心圓中間,也畫上幾個箭號朝向大的同心圓。


 


箭號代表著我們的修持方式所對應的方向,從小的同心圓出發,如果此修持方式是對治我們自性,是我們的自性相對應,那是向內求的真修行。


 


而如果箭號是朝外向著大的同心圓,表示我們修持的作用是在與其他人事物互相交流,作用在其他人身上,這不能稱是真修行,只能說是人際關係,或是為人處事。這就是向外求


 


小的同心圓代表著我們自己,也就是正在看文章的各位,我們可以這樣自我檢驗,我們所說的修行,以及我們正在進行的修練,是箭號往內還是往外應該很好判別才是。


 


當然也有很多修行者不會認同這一點,他們還是深信修行就是愛、就是慈悲、就是寬恕、就是包容等等,所以市面上才會有那麼多關於修行的書籍就是把這些外在的人、事、物當成是修行了。


 


而靈修也是修行的一種方法,當然也不例外,所以常說靈修的重點在於本靈的修持上,而非外在的事物,不在於走靈山,更不在於通靈,那些只是我們本靈修持上所使用的方法,而非那些方法就是靈修,靈修者不可不知,不可不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隨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