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r




在我們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科學上的成就是從很多基礎的知識所累積而成,都是從簡單的發現開始,譬如說先發現有火的存在,然後利用火來便利生活,進而發現蒸氣,才有蒸氣引擎、噴射引擎、飛機、火箭、太空梭等等。


 


一個發現會延伸到另一個新的發現,而很多原本不相干的發現也會融合出更新的發明,如相機底片到數位相機,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慢慢舒展開來,由簡而繁,繽紛多采。  


 


而群聚部落也是如此,從簡單的個人、家族、部落、鄉鎮、城市、國家等。文化如此,科學如此,事實上很多事物,包含我們在學校所受的教育都是如此,先從童蒙的幼稚園、小學一直到大學、研究所一路向上學習,就像是大樹一樣從根紮起後枝葉茂盛。但大樹再大,一旦沒有了樹根,還是沒辦法生存,甚至於,要是一開始就沒有樹根,也不可能長成大樹吧。 


 


很可能是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所導致,很多人在無意間,把這個觀念深耕到自己的潛意識裡去了,並且把這觀念帶到修道裡來了。而一直在追求長成一顆大樹,而拼命補充養分與水分,越讀越多,越修越複雜,這就像是永嘉大師的證道歌中所言:

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卻被如來苦訶責。數他珍寶有何益。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 



 


而修道剛好與以上所提的相反,修道不是在發展創新科學、文明,修道不是像大樹一樣枝葉茂盛就是好,不是知識淵博,口若懸河說得頭頭是道,看起來大樹就像山就代表道。 


 


就像一開始所提的,任何事物的發展就是從最基本、最簡單、最原始所開始的。而修道也有個最基本、最簡單、最原始的東西,而這東西之後的發展,剛好都與道無關,也就是發展的越高越遠,恰恰就是離道越來越遠。這就是很多人觀念迷失之處,簡單說就是捨本逐末。


 


以上所談論的類似在"為道日損"篇中所說的,但還是有很根本的不同之處,那就是為道日損還是有個比較的基準,那就是與為學相比較而論,因為為學日增,而為道與為學相比較自然是日損。而且為道是有人為的痕跡,要有所作為的動作才能說是為學、為道。而這裡所談的是"道"本身。


 


"道"本身是永恆不變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我們不能改變"道"本身,為善不能,為惡更是不能,所以不思善、不思惡,不除妄想不求真。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日常生活對於修行而言,大致可以分成:


 


一、對於"道"沒有任何影響,但為之無礙。譬如說十善業,眾善奉行等,不能成就道業,但可以增添天人福報,成就日後道業。又如持誦唸經、靜坐調息,守戒茹素等等,都屬於這一類。這類大家還比較可以接受,雖然很多人都認為修行就是要做這些所謂的善業、善行。


 


二、對於"道"沒有任何影響,但為之不妥。譬如說十惡業、諸惡莫作等,雖然不能影響道業,但也無助於道業,而且世間觀感不佳,更有犯法之慮,自然是不作為妙,這點大家都知道,但還是很多人認為為惡就不能成就道業,譬如說吃葷、兩舌、色戒等等。


 


而捨本逐末就在於,很多人不去探究"道"的根,反而去摘葉尋枝,就像以前是勸人吃素,而現在市面上卻已慢慢轉變成吃素才是正道,吃葷是罪惡的深淵。以前是勸人節慾,現在也變成夫妻是同修,夫妻間的大禮是犯淫戒,也是犯色戒,很多夫妻一同修道最後卻以離婚收場的原因,就是知見不正確,如果夫妻行房是犯戒,那佛陀還有親生小孩呢。


 


修道的根本在於道本身,而不在於為道的種種作為上,而我們為什麼要閱讀祖師爺的經典,古代祖師爺的經典,精華中的精華,一再提領我們這些很基本的觀念,譬如六祖壇經、永嘉大師證道歌等等。如果對於道懵懵懂懂,一枝半解,推薦能熟讀這些經典,同樣是對道無礙,但熟讀之可以增長正確的知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隨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