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icexml



最近上映的必看佳片、深受感動的電影,大師就是大師,不論是武藝上還是處世上,完全展現出中國文化的精隨。電影葉問2中,處處展現出真正大師風範與恢弘氣度,身教重於言教,而不以武力、言語與他人爭辯。當劇中葉問的徒弟黃樑與他人逞兇鬥狠之結果,導致武館被迫關門須另尋它地時,葉問也沒有對徒弟大動肝火過,只是淡淡與徒弟說了一番道理:"貴在中和,不爭之爭"。而大師與武夫最大的差異點就在於【文化的薰陶】。 


 


【文化的薰陶】來自於時間的累積與社會的風氣,與自身的修為等等。最近看了一本吳大彤與薛秀英編著的【太極內功解密】,裡面一直強調一個重點【拳理】,學拳必須學拳理,必須懂拳理,很多人都會演練太極拳,拳架有模有樣地,但拳理不通,所學指是武藝之末,而無法領略太極的奧秘,陰陽、虛實的轉化,生生不息,進而延年益壽養生之道。  


 


而拳理怎麼來的,通達【化】界的大宗師所流傳下來的,而大極拳指的就是王宗岳的【太極拳論】,理面講得是最基本、但也是最深奧的拳理,當代大極拳的門派很多,而對於【太極拳論】都有不同的見解,但相同的事都以【太極拳論】為宗。 而各門各派的宗師都是如此,除了自身的武藝高人一等外,尚需要精通拳理,而且可以傳授他人才算。如果只是自己很厲害而無法傳授他人,那表示他對於自身的武藝尚未透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這則需要從學理、文化上著手。所有宗師都一個樣,所有的高僧也都一個樣,所有的高道也是如此。都有一個獨特的品味,自然會吸引人的接近,而這些都需要學理的基礎,智慧的累積等等。


在電影中很明顯的例子就是電影中的金師傅"金山找",雖然金山找是敗在葉問手下,但至少在佛山也打遍無數位武館師傅,而金山找就是標準的武夫,武藝高強不在話下,但只能以武凌人,少了一份氣度與風範,只能算是精通武藝之人,而缺少文化的薰陶,逞凶鬥狠之外,見不到其它可題之物。 


 


靈修也是如此,部分的師兄姐會不自覺地停留在感應、靈通的階段而自滿,認為這樣就足夠了。但也有很多師兄姐會針對這種算是新興的修行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於見解,而散見於各大廟宇的"善書",而靈修主要的癥結點在於,還有出現所謂真正的經典,也就是還沒有出現真正的大宗師,主要還是在於時間與文化的薰陶上面,靈修的時代尚淺,無法與主要宗教數以千年計的歷史相比較,而且很多善書都是沒有屬名的,也就是說,很多關於靈修的見解都是鸞文,都是假藉神明說的,跟本不知道出現的年代與作者,是有很多鸞堂出過很多很棒的文章,甚至於很多師兄姐也會寫出屬於自己的靈文等等。 問題在於這些文章太多了,不論是自己寫的,自己的鸞堂出的,還是別的鸞堂出的,除非是有心專研這些靈修現象的學者,可能會去收集研讀外,大部分的靈修者是很少會去看完這些鸞文,但我們靈修主要的架構都是建立在這些善書上。而這些善書很少可以通達天下的,主要還是在於走不出自己的天下,各彈各的調,因為每個鸞堂都有自己的主神,每位師兄姐都有自己的靈脈等等。 


 


可以觀察到的現像是,近數十年發展的靈修法門,走靈山會靈等等,也有一些基本的模式出來了,而這些還是前人的努力,著作出善書的流通上,所達成的基本共識,除了沒有屬名的善書外,也有很大的部分是有屬名的,而這些善書異中求同,同中求異,會隨著閱讀者與新進者的增減,近年來的著作會增加自己的見解,並且刪除舊有著作中比較有爭議的知見,而共識就是這樣慢慢形成我們靈修主要的面貌。 而這些就是我們靈修的"拳理",這些慢慢形成的共識,雖然這些共識未臻完善,但至少已形個一個雛形,而這雛形仍需要諸位師兄姐共同的努力,精研解析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並且傳承給下一代繼續努力,這也是另一種【文化的薰陶】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隨緣 的頭像
    隨緣

    靈修法門

    隨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