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r


 



心誠則靈,心不誠則不靈,心誠來自於一個"信"字,信者,信賴、信任與信心,代表著我們對於神恩浩蕩的相信,對於神明的信任,而且有信心神明有能力幫助我們,救苦救難,大慈大悲,保佑我們闔家平安。所以我們會向註生娘娘求子嗣,向主地公、文、武財神等求財富等等,如果我們不相信神明有神力能幫助我們,自然也就不會求神拜佛,更不用說靈不靈驗了。


 



對於個人的修行而言,"信"也是重要的日常行事準則,三綱五常中,信雖居於末位,但"信"卻是貫五常、五倫。


 


人無信則不立,這時候"信"代表這信守諾言,心口合一,言行相顧,不論是對長輩、平輩或是晚輩都該是如此。


 


當我們常常承諾我們做不到的事情時,起初我們會找藉口、理由,而對方基於對我們的信任,可能會採信,但是一次、二次,次數越來越多時,信任慢慢地瓦解了,這時候再來說任何理由都沒用了。當事者對於我們這個人也會開始產生很大的問號。


 


口是心非,言從行背,反覆無常,表裡不一,這樣的人,仗託難靠,不是可信賴之友,人無信則知其不可耶。


  


人與人相處,首重"誠"字,而人與神明更是如此,當我們請求神明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時,是否可曾想過,神明對於這些請託之事,相對的也有要我們履行的責任呢?譬如說,當我們向文昌帝君祈求學業進步時,說不定,文昌君要求我們每天早起一個小時讀書,學業自然進步。


 


一般人在求神拜佛時,大多只講前半段,而不太在意我們該履行的責任時,通常所求之事,會打很大的折扣。但是一般人不能接受到神明的訊息,所以產生變通的方式,心誠則靈,舉頭三尺有神明,多行善事,神明自然保佑,這也是為什麼虔誠的人,大多也是積善之家必有餘蔭。


 






而當我們有能力與神明溝通時,又是怎樣的運作模式呢?一樣求神拜佛,只是表現的方式不同,一般人的拿香請求,擲爻請示,而靈修者則是用靈語稟奏,寫靈文請示,但相同的都是,大多沒有想到自己對於所請託之事,也有該履行的義務,也就是說,很少會主動向神明請示,是否有交付該做的功課,以及該履行的事務。


 


譬如說,會靈時,很多人會請求母娘賜予無形寶物,保護家宅,保護靈體等等,相對的,很少自問,我們是不是夠格得到這些無形寶物,我們是不是能完全正確的使用這些寶物,我們是不是也該做些功課、精進,才有資格向母娘請求這些寶物呢?心誠則靈,是來自於雙方面的,當然母娘慈悲,有求必應,但自問我們是不是對得起母娘的疼愛呢?我們對於母娘是不是也做到"誠"字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隨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