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r


我們從小開始受教育以來,大概都是如此,由師父帶進門,但是修行就在個人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但畢竟這是條單行道,就像是孔子不能教導出另一個孔子,老子的門生中也不會出現另一個老子一樣。當然也有可能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但那是指弟子自己的努力與天分才有此可能,而非單靠老師傳授就可以青出於藍。


 



這也是為什麼在修行的路上,同修或是可以交流對談者,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修行初期,任何法門都是由師父指導這個法門的知見與訣竅,禪宗有禪宗的法門,淨土宗有淨土中的法門,道家有道家的法門,連靈修也有自己的法門,這些都不是無中生有的,都是前人的學修經驗,印證之後,所流傳下來的,但是在流傳的過程中,一定會有遺漏,也會有增添,慢慢地會失去原來的風貌,這是必然,是好是壞就說不定了。


  


在我們修行之初,選擇修行法門時,不管承不承認,一定會認為自己的法門是最殊勝的,不然我們選擇其他法門就好了,為何還要選擇自己現在所學習的法門呢。在挑選明師時,也是如此。但是這些都是自己一廂情願的看法,因為修行初期,什麼都不懂,更不用說去分析、判別、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而修行之後,除了自己的法門外,其他法門可能也沒有機會去深入探討印證。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當我們固守門戶之見,而常說不用與人家爭辯法門的優劣,自己修好就好了,何必去管他人說什麼的時候,我們已經落入一個定見中,這個定見是好是壞就不一定了。如果帶領我們的師父是佛陀、是老子,那到還好。但是我們怎麼確定我們所追求的明師也是如此呢?如果我們的明師自己的路也走錯了,那我們這些跟隨在其門下者,又該如何自處呢?


 



所以在修行一段時間之後,具有自己思考、分析、分辨、印證的功夫之後,就該去參訪去行腳去印證,最好是多與不同修行團體接觸,接觸不是要比功夫試高下,而是探討對於"理"的認知,就像在"一切有為法"所提到個"一",看看各門各派對於這個"一"的認知,去印證自己所知道的是不是正確,如果看法有很大的差異時,就該自己思索,是他們看法有誤,還是自己一直以來所以為的"理"有誤,而這個"誤",差別在哪裡,又為什麼是"誤",就是我們去參訪的重點了。所以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的重點在於"理"的探究上,而不是在於"事"的高下,也就是說,互相交流不是要跟別人較量能力的高低。


 


益友有三,友直、友諒、友多聞。多交些益友於我們的修行自然有好處,畢竟人的精力有限,我們不可能每件事都知道,也不可能每樣技能都熟練,遇到我們不懂或者是不熟悉的事情時,有人可以讓我們請教是最方便的事情。


 


靈修也是如此,不論是修行的法門,還是所遭遇到的事情,任何一位靈修者都不可能知曉所有的事情,其中有些靈修者知道的事情比較多,有些靈修者知道的事情比較少,有些事情只有曾經遇過的靈修者才知道,大部分的靈修者都只知道一小部份而已,當我們遇到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情,又想瞭解時,除了自己摸索外,最快的方式還是請教其他靈修者。


 


對於任何靈修者個人而言,除了自己以外的靈修者,並可以在網路上互相交流者可能數以千、萬計,還有無數靈修者是不上網的,這些靈修者當中有很多是會互相交流、彼此請教的,如果運用得當,事半功倍。


 


很多靈修的知見也是這樣慢慢在網路上建立出來的,畢竟互相交流需要有相同的語言,相同的名詞才能真正的對話,如果一個靈修者老是用一些其他靈修者聽也沒聽過的名詞來對談,其結果不是這名詞被大家所接受,就是這名詞慢慢會被遺棄淡忘,而這些大家所能接受的名詞,也就成了靈修者最基本的知見了。


 


當靈修有了共同的知見後,一切發展才能繼續,所以會有越來越多的靈修者寫出屬於靈修的心法與經歷讓大家參閱,坊間書局屬於我們靈修的書籍會越來越多,這對於靈修法門的發展是很正面的助益,也可以讓一般大眾對於靈修有相對正確的認識,而非用偏見來看靈修這事,這也有助於靈修者的家庭生活,少點爭端,總是好事一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隨緣 的頭像
    隨緣

    靈修法門

    隨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